李騰芳古厝

蕭合和整理

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先民建築智慧的結晶,更是台灣幾百年來的歷史縮影。每一種建築都有它獨特的功能與形式,每一座建築物也都有它的歷史故事,透過這些建築物可以推測先人昔日生活的情景。從明朝至清朝,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移民即不斷增加,他們艱辛的開拓經過,也就是漢式建築在台發展的歷史。由於台灣移民大多來自閩粵,基於對故鄉文化的認同及思鄉念祖的情懷,台灣的建築有著濃厚的移民性格,建築型態從堅固的碉堡,到械鬥時的巷弄防禦,再到孔廟興書院,乃至赴海求功名,風風光光的興建狀元及第宅宇,從台灣傳統漢人建築的演變,可以觀察漢人在台灣開枝散葉的歷史軌跡。而台灣的傳統民宅反映了台灣數百年來人民生存與生活的進展與變貌,每座古宅的背後都蘊藏了豐富的故事,他敘述著家族發跡的由來,也牽動著村莊與城市的發展脈絡。所以傳統民宅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以下就以座落於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的李騰芳古宅為例來其探討歷史淵源和建築特色,因為李騰芳古宅是一幢集傳統建築精華於一身的精緻建築。它在尊卑序位、中軸對稱、動線分明、防禦體系上的用心表現,以及整體規模之宏大,都是台灣古厝中少見的。除此之外,他也代表了清代中葉地方富紳於社會地位提升後,為光耀門楣而擴建家宅的實例。

 

一、 李騰芳古宅的地理環境

李騰芳古宅(GPS座標:北24.53'26.52"、東經121.17'44.02")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位於大漢溪旁的河階台地,於石門水庫未興建前,來自大陸福州的船舶可經由淡水、艋舺一路直入大溪,當時大溪的碼頭即位在月眉旁的大漢溪畔,商賈貨物進出好不熱鬧。

李騰芳古宅的歷史淵源

李騰芳古厝為桃園縣唯一的二級古蹟,為月眉李宅的基業,現由李金興祭祀公業所管理。李騰芳古宅,又稱為李金興古厝,始建於清咸豐10年(1860年),完成於同治元年(1862年),現地址在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月眉路15號。李騰芳古宅於民國74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李家原居於福建省詔安縣,來臺灣的第一代名叫李善明,字德耀,又稱李九公。他先由臺南登陸,一開始居住在楊梅,以販肉為業,輾轉來到現在桃園縣大溪鎮美華里的小角仔定居,稍有積蓄後則買土地,因而致富。

李善明的第五個兒子李先抓搬到大溪鎮月眉里,先抓的兒子李炳生以屠宰業起家,後來利用大漢溪航運經營米穀運輸,獲利不少使家業蒸蒸日上,家號名為李金興。這間大厝就是李炳生所興建。

李騰芳是炳生的第三子,本名叫李有慶,字香閣,號蘭亭,官名騰芳,生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咸豐六年(1856年)四十三歲時中秀才,同治四年(1865)五十二歲時中舉人,於是李家科名遠播,大溪之舊名大姑陷也因此改為大姑崁,直到劉銘傳時才改為大嵙崁。目前李宅外埕的兩對旗杆座,就是李騰芳中舉後所立。

咸豐十年(1860年),李炳生在月眉興建大厝時,當時李騰芳還只是一名貢生而已。李家大厝於同治元年(1862年)完工,李騰芳則是於同治四年(1865年)時考中舉人。

 

四、 李騰芳古宅的建築特色

古宅與其他同年代合院建築類似,具有護龍、天井、廣場之設計,其建築配置示意圖如下

水池

半月池

門前的水池像半個月亮,所以叫「半月池」。這個半月池也有風水考量,水為財,所以這個水不能放流,不然會漏財,要讓它時常保持滿水的狀態,甚至是漫出來,代表富貴會長長久久,永遠保持下去。而且這個半月池還有防止盜賊進入、防禦的功能,以及發生火災時可汲水滅火,旱時存水的功能。另外還能調節夏暑的熱氣、養魚養鴨。

  門樓

這個龍邊門屋的題字是翠列流環,橫脊上的剪黏有白馬、梅、鶴,每個門樓都有四個燦景,圖案分別是梅、蘭、竹、菊,這四種圖案也代表著君子的氣節和操守,而且牆上還裝飾雲紋和懸魚。雲紋便是象徵祥雲獻瑞、平步青雲。

  外埕與旗竿座

進入門樓,於屋前的空地叫外埕,平時用來曬穀。外埕有四座(兩對)基座,這基座是旗竿座,當時只有在官宦之家或科舉得第的人家,才能豎立旗竿以表榮耀。

這兩對旗竿座上刻有「舉人李騰芳立」、「中式二十一名」、「補行甲子正科立」、「同至四年乙丑」說明當時重舉的名次

年代、科別。台基以「?虎吞腳」收頭,四面分別以虎(祈)、豹(球)獅(戟)、象(磬),虎豹獅象是四吉祥獸,祈球戟磬即祈求吉慶。

  書房

奎璧聯輝書房原本是供奉孔子的神明廳,是李騰芳昔日唸書所在,因為苦讀再加上孔子的庇祐才得以考上舉人,書房內還有一副對聯寫著「華點青雲提俊秀、光開索極耀文明」,門前還種有桂花樹,桂花飄香,更覺宜人。

  天井

進來的空地是天井,它是貫穿大宅的長型通道,可減少由正面廳門進出的干擾,具有採光透氣的功能,也是家中婦孺子孫休憩遊玩的場所。二邊建築是左右護龍,左護龍邊的天井內設有兩口井,其中一口水井、一口旱井,運用槓桿原理,便可利用之間的木柱作為支點取水,目前在金門的古厝仍有民眾以此法汲取井水。圖11所示即是水井、旱井及作為支點的木柱。

  門廳

門廳通常為迎賓送客的地方,也是轎夫停轎休息的地方,較為寬敞。門廳內內棟架是李宅最壯觀的三通五瓜架構,雕工華麗氣派。門廳內設有屏門,具有闢邪作用,通常在有儀式進行或是大型宴客時才會開

  正廳

正廳是供奉祖先牌位及接待賓客的地方,是宅第中最高敞、地位最崇高的空間,也是宅第最重要的精神象徵。門楣上高懸「文魁」匾,廳內左側牆面為字,寫著「先世傳家盡忠盡孝、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與「後人贊緒宜儉宜勤、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右側牆面為畫,畫為邱鎮邦所作,分別為「富貴花開彩鳳來儀」、「英雄獨立」、「林深雉自馴」、「松高白鶴眠」,書畫內容具有訓勉子孫的含意,突顯士大夫風範。另外,李騰芳古宅在「正廳」與「中庭」之間有「簷廊」,簷廊上置有「甲子科舉人」、「候選儒學正堂」、「明經進士」、「肅靜」、「迴避」、「內閣中書」、「封誥奉政大夫」的執事木牌。

簷廊兩端銜接的是「子孫廊」,在通往龍虎井的入口處可看到「對聯」『傳家有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與「橫批」『清風』,叮嚀後代子孫做人處事之道。「子孫廊」是廳堂旁各臥房彼此共用的通道,從名稱就可看出古人對傳宗接代觀念的重視。

另外在廳堂上面的「格扇門」圖案,也分別代表不同意義。

  廚房

廚房通常在後側邊間,因為這樣才有兩側窗戶通風讓灶火興旺。大灶旁供奉「司命灶君」灶神位,並有對聯:「有德便能司火,無私自可達天」,橫批是:「積善餘慶」。

廚房內也設置有小洞讓貓方便出入抓老鼠,這個設計叫做「貓硿」,在古宅內許多空間都保留了貓硿的設置,除可解決鼠患外,另一方面屋頂漏水或室內積水時可藉由此排水,可謂一舉兩得。

  燕尾

燕尾是屋脊兩端翹起有如弓,脊端成燕尾分叉之裝飾,傳統上的觀念認為只有廟宇、衙門官署及舉人以上的住宅,屋脊才能作翹脊燕尾。

大宅裡設有燕尾的屋宅有:橫向「門廳」橫向「門廳旁隻落鵝間」、橫向「廳堂」、橫向「廳堂之左右明間」、直向「中庭之左右廂房」,正好有十二支燕尾環繞著中庭,是極佳的數字,而且形勢方正有序,縱觀台灣古宅僅有台北府城「林安泰古厝」與此宅作法相同。而燕尾上的裝飾多是蟲魚花鳥、虎豹獅象、松鶴竹鹿、四靈四獸等吉祥圖騰,但最有趣也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就是位於「門廳旁隻落鵝間」上的燕尾,因為上面特別作了一隻「登蟾宮」。俗稱科舉中第為登蟾宮。《書言故事•科第類》:「蟾宮,及第之榮,比步蟾宮。」所以這對灰塑作品寓意頗深。

 

結語

這次的田野調查確實讓我收穫良多:

  就建築上:

台灣的傳統民宅,是台灣早期民間生活真實寫照,它是存活的歷史,與行諸文字的史籍相較,更具有臨場感和說服力。古早的民居,不管是質樸簡陋的土角茅廬,或是睥睨一時的富戶豪門,磚牆瓦舍間皆充滿獨特魅力,流露著濃郁的鄉土情懷,置身其中,彷彿墜入時光隧道,思古幽情,常令人難以自拔。

  就人文上:

於田野調查過程中有幸碰到李家第19代的後人替筆者做介紹,他說李騰芳古宅與其他興建年代是在清代至民初之間的傳統建築一樣,講究富麗堂皇、自福建、廣東請師傅並買建材興建的,以強調家族的興盛,然而到了現代皆成為了祠堂及家廟,廳堂內部擺設歷代祖先牌位,而李騰芳古宅也是。

然而筆者認為因為有古宅的存在,讓開枝散葉的子孫們有個凝聚的向心力,聯繫家族間的感情,家族才得以相互扶持繼續興旺繁衍下去。

六、 參考資料

(一)《台灣古厝圖鑑》康諾錫? 貓頭鷹出版 2003年2月

(二)《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李乾朗? 遠流出版 2003年7月

(三)《李騰芳古厝建築之美》黃建義 達文西瓜藝文館出版 2005年4月

(四《台灣的古蹟-北台灣》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合著? 遠足文化出版? 民國93年11月

(五)《台灣傳統民宅的人文風貌》吳炳輝 稻田出版 2003年5月

(六)桃園古蹟建築http://www2.tyccc.gov.tw/tyam/index.asp? 2008年7月30日

(七)國定古蹟大溪李騰芳古宅部落格http://blog.yam.com/tengfang/article/10202331 2008年7月30日

(八)李騰芳古厝http://fcu.org.tw/~s92a0173/tour/940612leeturnfun/leeturnfun.htm 2008年7月31日

台灣文學所暑碩班 蔡琰如